保安公司解读地球是如何形成的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也逐渐深刻。18世纪以来,相继出现了很多假说。近数十年,天体物理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、天文学的进步、宇航实业的兴起等为地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帮助,下面介绍几种假说供大家参考。
星云说:星云说是由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(1749-1827)于1796年发表的《天体力学》及后来的《宇宙的叙述》中提出的太阳系的成因。他认为太阳是太阳系中最早存在的星体,最初的太阳是由一团灼热的稀薄物质组成,内部较致密,周围是较稀薄的气体圈,形状是一个中心厚而边缘薄的饼状体,始终不停地缓缓旋转。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冷却和本身的吸引力作用,星云愈加致密,体积逐渐缩小,旋转速度加快,故越来越扁。因此位于它边缘的物质,特别是赤道部分,当离心加速度超过中心吸引力加速度时,便离开原始太阳,形成无数同心圆状轮环(如同现在土星周围的环带),相当于现在各行星的运行轨道位置。由于环带性质不均一,形成大小不一的行星,地球就是其中之一。各轮环中心最大的凝团,便是太阳。其余的都围绕太阳旋转。由于行星自转,因此也可以产生卫星,例如地球的卫星——月亮。这样地球便随太阳系的产生而产生了。
灾难学派的假说:英国物理学家金斯在1930年提出气体潮生说,他推测原始太阳为一灼热球状体,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物质组成。一颗质量比它大得多的星体,从距离不远处快速掠过,在吸引力的作用下,原始太阳出现了凸出部分,凸出部分在引力的继续作用下被拉成如同雪茄烟一般的长条。较大星体一去不复返,渐渐地,太阳获得新的平衡,一些长条状稀薄气流从太阳中分离出来,并逐渐冷却凝固而分成许多部分,每一部分再聚集成一个行星。被拉出的气流,中间厚,密度大,形成较大的木星和土星;两端薄,形成较小的行星,如水星、冥王星、地球等。
陨石论,也称施密特假说:苏联学者施密特根据银河系的自转和陨石星体的轨道是椭圆的理论,认为太阳系星体轨道是一致的,所以陨星体也应是太阳系成员。因此他于1944年提出了新假说:在遥远的古代,原始太阳作为一颗孤寂的恒星存在于太阳系中,在银河系广阔的天际沿自己的轨道运行。约在60亿-70亿年前,当它穿过巨大的黑暗星云时,与密集的陨石颗粒、尘埃质点相遇,它便开始用引力把大部分物质捕获过来,其中一部分与它结合;而另一些按力学的规律,聚集起来围绕着它运转,直至走出黑暗星云。这时这个旅行者不再是一颗孤星了,它在运行中不断吸收宇宙中的陨体和尘埃。由于数不清的尘埃和陨石质点相互碰撞,使尘埃和陨石质点相互焊接起来,大的吸小的,体积逐渐增大,最后形成几个庞大的行星。行星在发展中又以同样方式捕获物质,形成卫星。
综上所述,一般认为施密特的假说,即陨石论是较为科学和进步的。根据这一学说,地球在天文期大约有两个阶段:
一、行星萌芽阶段:即星际物质(尘埃、陨体)围绕太阳相互碰撞,开始形成地球的时期。
二、行星逐渐形成阶段:在这一阶段中,地球形体基本形成,重力作用相当显著,地壳外部空间保持着原始大气。由于放射性脱变释热,内部温度产生分异,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;因为地球物质不均匀分布,引起地球外部轮廓及结构发生变化,亦即地壳运动形成;伴随灼热熔浆溢出,形成熔岩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。
地球内部有什么:
地球有很多层。最外面的一层叫做地壳,它是由石英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的,其平均厚度为35千米。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的一层是地幔,地幔的主要构成物质是橄榄石——一种由铁和镁构成的矿物硅酸盐。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是地核,其中心温度可高达7500开,比太阳表面还热。